查看原文
其他

四上七单元习作|写信到底要教什么?

好香 香菇卷 2024-01-09

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

Mid-Autumn Festival



Part.1



上周二上午(10月19日)在学校聆听了两堂习作课,张老师和陈老师围绕四上七单元习作《写信》进行了同课异构。
张老师的习作课,从问题“我们现在还需要写信吗?”导入课堂,引起同学们的热烈讨论。讨论之后,张老师为同学们读了一篇龙应台给儿子安德烈的一封信,引导学生感悟书信的重要性。然后,张老师带着学生们解读课本中书信的格式,让学生先熟知格式,再尝试着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。最后出示文学上一些比较著名的书信,开阔学生的眼界。
一边听课,我也在一边思考:
1.张老师给同学们读信时,若是把原文出示在PPT上,并且选取重点部分读是不是更好呢?
2.张老师教学生书信格式时先让学生自己看书,然后让学生汇报,自己再一个一个讲解,花费了太多时间,真的有这个必要吗?真的要教格式,是否直接出示一个错误格式对照更好呢?
3.引导学生给父母写信感觉来得太陡了,是否需要先让学生回忆与父母相处的点滴,确定一个方向再动笔呢?

Part.2



第二堂课,陈老师通过聊天开启了教学:“你们昨天读了几封信呀?为什么书信从古代到现在还流行?”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书信的作用。接着陈老师继续发问:“你想给谁写信?想写什么?”这一次交流中学生知道了写信时要“选点写”。
随后陈老师出示课文片段,学生发现了要围绕一个中心写。继而老师又引导学生还得按照一定的结构去写信。
学生在分享和相互评价中习得:要把内容写详细,还可以用“追问写”。在陈老师深入浅出和循循善诱中,学生又用五分钟时间尝试写详细。最后,陈老师出示书信的格式,学生观察,同桌相互合作编写了顺口溜,整堂课在意犹未尽之中结束了。

万万没想到,这堂课还可以这样上,轻松有趣又有深度。老师借助课文内容,通过不断追问,引导孩子深入思考,一次又一次的表达自己,一次又一次的理清思路。真的是太妙了!

Part.3


我不由得又在思考,为什么两堂课的差别如此之大呢?
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?教龄?解读文本的功力?教学风格?重难点把握?学情把握?对本次展示课的重视程度?
正当我困惑之时,陈老师说了她此次设计的缘由。原来在正式上课前,她在四年级5个班中做了个小实验:在老师什么都不讲的情况下,让学生自己翻看写作提示,写一封信。
结果80%的学生格式都没有问题,问题最大的是他们无话可说,不知道写什么内容,很多人写到100多字就写不出来了。
基于此调查结果,陈老师和另外三位老师一起设计构思了这堂课,把教学重难点放在了教学生如何把内容写清楚,放在了方法指导上面,而不是我们想当然的格式上面。



Part.4


听完,脑海里浮现出了这句话“没有调查,就没有发言权”。同样的40分钟,由于执教者所做的准备不同,课堂效果完全不一样,学生学习到的东西也相差甚远。
叶圣陶先生曾说,对于语文教学而言,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。今天风格迥异的两堂课更是一个很好的例证。我想我们不仅要知道“写信到底要教什么“,更要追问自己每一堂课到底要教什么,真正立足学情,从学生角度出发。

试想,若一个老师在没有完全了解学情的情况下上课,长此以往,对学生来说,会是多大的损失?反之,若一个老师走进课堂前已充分了解了学情,做足了充分的准备,那么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东西,才能真正有所长进。
反观自己的课堂,每次准备特别充分时,上完课会感觉很愉悦,学生也有不小收获。可准备不充分的课堂,自己都没法再看,就更别说学生的收获了。
课前,做足充分准备,才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,也才是对自己真正的负责!

      写作

 为生命存档


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